蘑菇中毒的预防
蘑菇中毒,往往都是由采食野生蘑菇引起的。据统计,在我国现已发现并记载有毒的蘑菇物种有四百多种。目前还没有一种简单、通用而有效的毒蘑菇鉴别方法,只有依据形态特征、生态习性、生化反应、培养特征、甚至需要基因检测等方法进行生物分类学鉴定,最后查阅文献,找到描述特征相同的记录,才能确定其物种名称和是否有毒。
采食野生蘑菇时,做到不吃不熟悉的蘑菇、不吃没做熟的蘑菇,才能有效避免蘑菇中毒,不要以为自己的经验丰富而盲目自信呦。
下面的错误经验,看看你都会几条。
错误认知一: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,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
不能仅靠颜色辨别蘑菇是否有毒。
因为很多颜色鲜艳的野生蘑菇如牛肝菌属、红菇属、鸡油菌属中的很多种类颜色鲜艳,却是可食美味。
而大部分剧毒蘑菇,如鹅膏属中的剧毒种类,灰花纹鹅膏、致命鹅膏、裂皮鹅膏、淡红鹅膏 等,以及红菇属中的亚稀褶红菇,颜色并不鲜艳,都是纯白色或灰色,但是这些种类正是我国误食野生蘑菇导致死亡的主要种类。

错误认知二:蘑菇跟大蒜、大米、银器、瓷片等一起煮,颜色会变黑有毒,没变颜色就无毒。
蘑菇毒素种类繁多,目前已知的剧毒蘑菇的毒素并不与大蒜、大米、、银器、瓷片等发生反应。经过试验验证,我国的几种鹅膏属剧毒蘑菇并不会使这些物质变黑。

错误认知三:生虫、生蛆的蘑菇没毒
很多昆虫、动物对毒素的吸收,与人体吸收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剧毒的鹅膏菌成熟后很容易生虫,生蛆。甚至剧毒的鹅膏菌经口服喂养小白鼠,小白鼠都不会被毒死。

误区四: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。
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,是很多类群的常见特征,如牛肝菌科、红菇科的许多物种,实际上,牛肝菌科和红菇科中很多具有这些特征的物种是可食美味的。因此,不能仅凭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。

错误认知五:长在松树林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,长在阴暗潮湿等地方的蘑菇有毒。
蘑菇是否有毒,通常与生长环境没有太大关系,毒蘑菇与可食蘑菇常常生长在同一环境中。
生长在松树林或者松阔混交林中的蘑菇大多属于共生菌,如牛肝菌、红菇、乳菇、口蘑等大部分是可以食用的。但是,很多毒蘑菇也是共生菌,如鹅膏菌,亚稀褶红菇等也都是生长在松树林或者松阔混交林中。
错误认知六:长在木头上的蘑菇无毒,长在动物粪便上的蘑菇有毒。
现在人工栽培的蘑菇种类,多数属于木腐菌,如香菇、平菇、木耳等等,野生状态都生长在枯木、树桩或枯枝上。还有一些木腐菌种类,如毒沟褶伞、橘黄裸伞、丛生垂暮菇、叶状耳盘菌等,也都着生在腐木上,然而它们毒性强烈。
一些粪腐菌类往往着生在动物粪便周围,甚至粪堆上。有些种类有毒,如大青褶伞、黄斑蘑菇。而双孢蘑菇、夏生蘑菇、淡黄蘑菇、草地蘑菇等蘑菇属的多数物种却是可食美味。
网络的发达,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,很多人自己都弄不明白,却在胡乱宣传。把不准确的辨别方法进行宣传,只能让更多的人凭感觉采食蘑菇,导致更多的中毒事故发生,让更多的人失去健康,甚至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