蘑菇标本制作

   

一、标本整理

从野外采集到的蘑菇标本,带回宿营地后,要尽可能做到当天及时整理、鉴定和制作标本进行保存,特别是对那些肉质容易腐烂的菇类,更不能过夜。

(一)初步整理

蘑菇大多是肉质的,含水分多,颜色易变,采回后久置会失去固有的特征,所以要及时进行整理。

首先将采到的标本分成三类:第一类是肉质、含水多、脆、小、粘和速腐性的种类;第二类是肉厚、含水较少和腐性慢的种类;第三类是木质、木栓质、革质和膜质标本。先从第一类标本开始整理,再依此进行第二、三类标本的整理。

初分类后,用白纸铺在桌上,将标本分别置于白纸上,菌褶或菌孔朝上,清除标本上的杂物,但与标本生长有关的枝、叶、昆虫尸体等,要将它们保留下来。

最后选出供做孢子印、绘原色图和摄影的标本。

   

(二)采集孢子印

对采集到的伞菌类标本,均应采制孢子印。

选取刚成熟的子实体,清除菌盖正反两面的附着物,用利刀从菌盖与菌柄交接处切去菌柄,注意不要伤到子实层。将子实层面扣在透明玻璃板或聚丙烯膜上即可,待孢子大量洒落,形成孢子时揭去菌盖即得到孢子印。

注意在采孢期间不能移动菌盖,同时要掌握好采孢时间,以防止孢子数量过少或过多,影响印迹效果。

将采制好的孢子印,写上与标本相同的编号,晾干后,和标本一起保存或分别保存,以备鉴定时用。

   

(三)摄影记录

拍摄照片,可以直观的记录实物特征。

室内拍摄时必须将标本的外部固有特征能全部在画面上显示出来。要挑选最典型的菇体,除了拍摄它的整体外形外(包括正面、侧面和柄基部),还应拍摄纵切面及菌褶等部分,同时要将系在菇体上的纸牌编号拍清晰。

拍摄时要注意背景和菇体的排列,各个标本的间距要均匀,标本的支撑物应隐藏在标本的后面,不可外露在画面上。

菇体的个体都比较小,一般照相机要加近摄镜,还要配一组近摄圈。使用近摄镜后,对景深有影响,应适当收缩光圈,延长曝光时间,以增加清晰度。

对白色子实体,如银耳、蘑菇等,必须加用中黄滤色镜,以达到降低反差和增加层次的作用,否则会产生大块白斑,影响物体质感。

摄影光源可采用乳白灯泡(300~500W)或碘钨灯(1300W), 主光应设于菇体后侧上方45度处,辅光设于前侧90度处,与菇体相平行,使被摄菇体有鲜明立体感并呈自然状态。

菇体的菌肉组织、子实层等部位的微观特征,需要进行显微摄影。

   

二、干制标本

一般菇类经干制后,其色泽、形状均发生了变化,但其显微特征不受影响,在吸水恢复原状后,仍可供研究之用。

干制法对木质、木栓质、革质、半肉质及其他含水少又不易腐烂的蘑菇标本保存尤为适宜。

通常采用晒干或烘干。个体小、质地薄的标本,也可采用冷冻干燥。

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新鲜子实体,编号挂牌。对子实体盖薄而小的种类,可靠采用通风晾晒,经1~2天就可得到干燥要求;对子实体肥大的种类,可先在太阳下晒,然后用烘箱或火炉间歇烘干,即开始时以40℃烘2~3小时,停烘一段时间,再控温40~60℃烘至六成干停一次,至九成干再停一次,依此重复数次直至足干。如果用火炉烘烤,必须将子实体放在火炉的侧旁,切勿放在火炉上,以防烤焦,同时要注意轻轻翻动,使整个子实体受热均匀。这样制得的标本,菌盖无皱,色泽光润,外形美观。

冷冻干制法,是把整理好的标本,直接置于冷藏室的下层架上,把调温旋钮调到强的挡次上(但不结冰),一般经7~10天即可。经5℃左右低温的冷冻干燥,标本性状保存较好,色泽基本接近原色或不变,如牛肝菌类等子实体在烘干过程中易组织离解破坏结构,而采用冷冻干燥法却无此现象。冷冻干燥虽适合多种菌类的干制,但受容量限制,且干制所需时间较长。

干制好后装入标本盒或瓶中,贴上标签,即可长期保存。为了防止标本虫蛀、霉变,可在标本盒里放些樟脑球和用小纱布袋包装好的硅胶。并将标本盒放在通风干燥处保藏。易吸潮的标本,需要放在干燥器中保存,先在缸底放入硅胶,上铺几层纱布,再将标本放在纱布上,最后加医用凡士林封口。

   

三、浸渍标本

浸泡液浸制标本,可较长时间保持标本的形状。

一般采用5%冰醋酸+10%氯化钠的水溶液即可浸制。

标本在浸制前,应先用毛笔蘸清水,轻轻洗刷菇体粘附的泥沙。并根据标本的大小和数量,选择合适的标本瓶,加入浸制液。为了避免菇体在标本瓶中移动或漂浮,可将标本缚在玻璃棒上,然后放入浸制液中。

初次浸泡一周后,浸泡溶液会浑浊不清,只需要重新更换一次浸泡液即可。最后用胶布或石蜡液封闭瓶口,贴上标签,即成为长久的浸渍标本。